gpk电子_主頁欢迎您

gpk电子_主頁欢迎您

gpk电子 首 页 关于gpk电子 gpk电子文化 gpk电子发布 gpk电子 政策法规 问题研究 gpk电子
 
法规政策
 
首 页 >> 法规政策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gpk电子》的通知
发表时间:2016-08-30 信息来源:南京招标投标云网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gpk电子》(宁委发〔2016〕21号)系列文件精神,加快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创旅游中心、健康医疗中心,全力打造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四个城市”和发展“五型经济”,以城市现代化、产业高端化、市场国际化为基本方向,立足我市比较优势,打造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着力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和产业辐射能级,推动城市影响力迈上新高度。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原则。以创新为构建服务业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维度推进,激发产业活力,丰富产业内容,推动转型升级,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开放引领原则。立足长江流域、长三角城市群、南京都市圈产业合作,按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全面实施对国际国内的开放合作,树立世界眼光,拓宽国际视野,以国际化引导产业提升,增强南京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

  融合推进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契机,鼓励跨行业资源整合和业态创新,积极推进技术融合、服务融合、市场融合等,通过融合发展,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产品,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集聚提升原则。通过具有同一性、关联性和互补性的各类服务业企业集聚发展,实现服务共享、信息共享、管理共享、环境共享,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市场机会,更好地形成市场优势。

  (三)发展目标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用五年左右时间,大力发展有利于产业融合升级和提升效率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和改善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打造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创旅游中心、健康医疗中心,整体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在全国的地位和辐射能力,建设服务业规模和结构在同等城市中居前列、部分领域全国领先、有国际知名特色产业的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

  ——服务经济争先进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0%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4%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5%左右,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和占GDP比重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力争进入前3位。

  ——优势领域加快拓展。科技服务总收入年均增幅保持15%以上,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16%以上,力争产业规模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健康服务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全市健康服务业总量超过1500亿;枢纽型经济以高于GDP增速5个百分点左右速度增长,成为全国发展枢纽型经济的标杆城市。

  ——特色产业力争领先。建设国际知名的中国(南京)软件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建设亚洲第一的航空快递物流集散中心,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20%以上;建设一流的会展城市,力争进入全球会议目的地城市国内城市排名前三位。

  ——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在国际市场有影响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支持苏宁云商、焦点科技、途牛科技、亚信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扩大市场领域,在更广大区域发挥影响带动力。

  (责任单位:全市推进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区政府)

  二、重点任务

  (一)打造区域金融服务中心

  巩固提升既有金融产业基础优势,加快金融业创新发展,以完善金融体系、拓展金融功能,推进金融市场建设,提升金融对经济发展服务能力为重点,建设承接上海、覆盖江苏、辐射皖赣、延伸全国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专业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区域金融服务中心。

  实施重点:以构筑区域金融营运管理、区域金融资产交易、区域金融人才与研究高地为支撑,以科技金融体系和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为突破,以打造科技金融综合示范区、宁台金融合作先行区、保险创新试验区、离岸金融试点区四大创新特色区为引领,优化金融布局,创新金融服务业态,逐步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货币信贷的主渠道功能,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升融资的可得性和满足度;积极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企业通过股权融资、企业债券等资本市场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引导保险业加大创新力度,完善保险市场体系,打造保险创新试验区,推动保险业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做大做强本土金融机构,发展壮大金融控股平台,培育和引进总部型、功能型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新型金融业态,拓展金融服务内容,提升资金融通功能。

  实施目标:金融业增加值年度增速达到12%,2020年达到2000亿元。

  (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发改委,人民银行南京营管部,紫金投资集团)

  (二)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方向,进一步提升商贸业、物流业现代化水平和产业优势地位,打造对区域发展有重要辐射带动作用的商贸物流中心。

  实施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导商贸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经营模式创新,推动商贸业转型升级;推进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商贸设施建设;发展跨境商贸,积极探索和实践“集货、集商、服务”三位一体的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模式;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向南京以外的区域拓展,在更大的市场空间建立经营网络,强化市场地位;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江北新区加快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创新,以及流通信息化、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和物流标准化建设,完善支撑服务功能。

  以发展枢纽型经济为引导,完善以海港、空港、铁路为依托的物流集疏运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有序衔接;加快建设各类物流园区和基地,培育有骨干支撑作用的综合物流集聚区,有区域集散功能的物流园区和布局合理的物流配送中心;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和通关一体化进程,打造高效通关优势区域;推动快递物流加快发展,打造亚洲第一的航空快递物流集散中心;完善物流服务标准,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智慧物流,推动实施供应链管理等更优化的模式,提升物流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实施目标: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7000亿元,力争在长三角区域总量规模实现进位;物流业增加值保持8%左右增速,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较2015年下降0.5个百分点以上。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改委、交通运输局、建委、规划局、国土局,商旅集团、交通集团)

  (三)打造区域文创旅游中心

  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营造通畅、顺畅、欢畅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创立有影响力的拳头旅游产品。以红色文化、遗产文化、科技文化、养心之旅四大类文化旅游产品为重点,推进文化与旅游充分融合,打造区域文创旅游中心。

  实施重点:编制《gpk电子》,集群化发展12个重点创意文化产业功能区,优化全市创意文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先进制造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现代农业等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围绕“文化创意+”主线,培育创意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加速龙头企业和小微企业成长。加强“创意南京”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推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服务产品,丰富文化市场主体,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依托文化资源,鼓励教育培训业加快发展。积极争取国家试点,鼓励文化、文博单位试点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加快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推进全域旅游战略。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加快推进景区景点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观光游向休闲体验深度游转变、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转变。围绕旅游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培育南京旅游品牌;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完善和提升旅游的支撑服务水平;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全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优化营销环境,完善境内外营销体系,统筹全市旅游形象宣传资源,加大旅游市场的推广力度。

  实施目标:到2020年,全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16%以上,总营收超过1500亿元。全市年度接待境内外游客力争达到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度增长11%以上,力争达到2900亿元。

  (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文资办,市旅游委、文广新局,文化集团、商旅集团)

  (四)打造区域健康医疗中心

  统筹城乡、区域的健康服务和医疗资源,促进健康服务和医疗事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提升健康医疗对区域的服务能力,打造区域健康医疗中心。

  实施重点:推进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鼓励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加快发展,提升健康服务业规模;大力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积极培育以省属、市属体育中心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区,以区级体育中心为重点的体育服务业示范园区和以街道、社区、乡镇健身俱乐部为基础的大众体育服务网络;完善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体系,实现“医养一体化”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居家养老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推进健康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提升行业管理和监督水平,优化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

  实施目标:到2020年,打造一批在都市圈、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健康医疗产业集群,每千人执业医师数、全科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和每千人床位数等重点指标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医疗、康复、保健、养生、护理、养老等相关支撑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全市健康服务业总量超过1500亿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责任单位:市卫计委、民政局、商务局、体育局,体育集团)

  三、重点工程

  (一)创新发展引领工程

  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市场需求,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集聚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推动产业发展与前沿技术创新相结合,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推广各类应用技术,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核心推动能力,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保持在0.5%以上。(责任单位:市科委、经信委、发改委)

  加快推进管理创新。鼓励企业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积极整合流程,优化企业运行环节,降低经营成本;引导企业利用大数据等新型分析方法,调整市场策略,提高经营活力,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保持12%以上的增速。(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

  加快推进模式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各类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提升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重点促进科技、金融、物流等与制造业融合,旅游、商贸、文化等与农业融合,服务业内部的科技、金融、文化、旅游、商贸、信息等相融合,打造新的产业形态和模式,整体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全省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中我市企业占比保持在2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科委、旅游委、金融办、商务局、文广新局)

  (二)产业升级推进工程

  大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加快发展科技研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三大高端化产业,推动与其它产业发展相融合,引导产业层级向高端化提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总部经济、服务贸易三大新兴业态,依托特大型城市优势,强化产业增长活力,促进产业规模快速提升;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服务三大特色型产业,发挥禀赋优势,强化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同时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从高端、新兴、特色三方面打造导向明确、竞争力强、充满活力的产业增长新空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和标准化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规模扩张和质态提升并重,建立健全服务于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达到54%左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三)空间布局优化工程

  打造“一带、两区、三枢纽”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框架。

  “一带”,即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以绕城、绕越高速为基本轴线,连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研发区域、南大科学园、江苏生命科技园、徐庄软件园、紫东国际创意园、麒麟科技创新园、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软件谷、新城科技园、生态科技岛等服务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包括栖霞、玄武、江宁、秦淮、雨花台、建邺相关区域,大力发展科技研发、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依托骨干园区,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衍生产业,整体提升示范带产业层级。

  “两区,即主城和江北新区两大服务业密集区。主城以新街口区域、河西新城和南部新城为重点,鼓励建设大型商务楼宇和现代化商贸设施,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企业总部,以及高端的咨询、会计、管理等中介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商务商贸服务业,建设成现代化水平最高、产业密度最大的服务业示范区域。以此为引导,推动夫子庙、湖南路、中央门等区域商贸业提档升级,并充分利用存量载体资源,通过发展创意设计、科技研发等产业,丰富主城产业内容。江北新区以城市规划中心区为重点,积极推动现代商务商贸业加快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打造辐射苏北和皖江地区的商贸中心;同时,以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软件园、海峡两岸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试验区、化工物流园、七坝物流园等为主要载体,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新型服务业,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规模,服务业以高于全市服务业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加快增长。

  “三枢纽”,即空港、海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加快空港枢纽经济区建设,打造临空产业体系,推动航空运输业、航空制造业、航空物流、临空高科技产业、临空型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集聚,到2020年,空港枢纽经济区增加值在2014年基础上实现翻番以上。加快海港枢纽经济区建设,以长江-12.5米深水航道整治为契机,加快建设龙潭、西坝、七坝、铜井四大公用港区,大力发展航运物流、集散分拨、仓储配送、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高附加值产业,到2020年,初步打造形成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加快高铁枢纽经济区建设,依托南站高铁枢纽,以高端商务商贸、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咨询、健康服务、旅游服务等为重点,着力引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到2020年,部分产业载体投入运营,高端商务商贸集聚区和长三角地区旅游集散中心形成框架。

  主城、新区之外的区域,按照各具特色、充满活力、有一定集聚效应的要求,促进符合环保、利于富民、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水平的商务商贸、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科技研发、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行业发展,打造形成一系列服务业发展特色区域。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建委、商务局、交通运输局、规划局、国土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相关园区)

  (四)产业载体建设工程

  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全力打造南京高新区、新港高新园和江宁高新园科技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液晶谷、中国南京软件谷、通信与网络产业创新基地、麒麟科技创新园等功能板块,支持江北新区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加快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的功能完善,大力发展和建设各类众创空间,2020年,“一区两园”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域的成效初步显现。(责任单位:市科委、经信委、发改委,江北新区管委会,相关园区管委会)

  提升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围绕创新驱动战略,以高端化和差异化为方向,将集聚区的发展建设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培育特色竞争优势深度融合,优化各集聚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引导集聚区在载体建设上兼顾企业孵化、加速成长、做大做强等方面的综合需求,高水平建设一批定位清晰、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产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围绕下关滨江、铁北、两桥、麒麟、燕子矶等城市功能优化升级的重要片区,鼓励以服务业集聚区模式进行功能置换,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全市服务业集聚区经营收入、投资、就业人数争取年均增长达到12%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

  强化项目支撑。加快推进总投资4998.9亿元,“十三五”期间五年计划投资3446亿元的96个重大项目建设。按照在建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项目、策划储备项目,分门别类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指导、服务和协调;建立全市各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提高解决项目建设难点问题的效率,建立首问负责制,对项目在引进和建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服务到底,确实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强化项目对提升产业功能的支撑作用。力争年度完成的产业类服务业重点项目投资占全部服务业投资比重不低于25%。(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

  (五)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扶持服务业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建立扶植中小型服务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鼓励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畅通企业发展的融资通道,更好地支持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创业创新活动;引导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孵化器,争取按年度孵化出一批服务业优质企业;进一步制定专门的促进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争取服务业注册企业数量年度新增1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金融办、商务局、工商局)

  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服务业行业骨干企业开展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强化企业的市场地位;鼓励行业骨干企业探索建立大企业技术更新和孵化器技术创新互相依存、有机衔接的发展模式;积极支持行业骨干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将服务网络延伸到南京市以外的区域。(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

  加快引进大型功能性企业。以引领行业发展为导向,大力引进具有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具有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现代化大型服务业企业,从功能和理念上示范、引领相关服务业加快朝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层级提升。(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各区政府,相关园区)

  (六)对外开放促进工程

  加大服务业招商力度。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鼓励引进设计、研发和营销等方面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设立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引导外资重点投向技术服务、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信息、软件、商务服务、工程咨询服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稳妥推进教育、医疗、体育、文化、旅游、电信等领域利用外资。(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改委)

  鼓励企业国际化发展。鼓励我市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积极进行国际化的资产并购和重组,利用运作形成的市场条件,更好地依托国内国外资源,加快拓展国际市场,促进企业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改委)

  强化对台服务业开放合作。依托我市与台湾特定的历史渊源,充分发挥两岸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试验区的优势,积极开展定向招商和各类针对性的促进工作,进一步密切我市与台湾在经贸、金融、科技、商务、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合作。(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台办、发改委,相关园区)

  推进区域产业合作。以会展、旅游等存在较多共性需求的产业为基础,争取在南京都市圈共同打造一批区域性的产业品牌、重大活动等,促进资源整合,形成共同发展的产业优势,并逐步推进其他产业的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旅游委、商务局,商旅集团)

  推动区域市场共建。利用南京商贸资源优势,依托先进商业模式,推动区域内商贸企业优化整合,形成以南京为核心的商贸网络体系;推动我市龙头型农副产品经营企业与都市圈城市重点农产品基地、果蔬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区域化的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建立统一的消费者维权体系,实现区域内消费者购物异地无障碍维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工商局,商旅集团)

  (七)品牌标准创建工程

  推进服务业品牌战略。积极推动服务业企业自主品牌打造,重点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打造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服务业品牌,打造商贸流通、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品牌,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有影响的服务业品牌企业和服务业区域品牌。强化我市服务业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着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业驰、著名商标。每年培育省、市级服务业名牌和市长质量奖企业30家左右,争创省长质量奖,服务业重点行业顾客满意度指数逐年提升,服务业注册商标数年均增长不低于10%。(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发改委、工商局)

  大力开展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广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引导服务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标准认定,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突出抓好信息、物流、金融、科技、商贸、旅游、体育、养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重点领域和新型业态服务标准的制(修)订、实施与推广,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鼓励争创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年度开展省级以上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力争达到2项以上。(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发改委)

  (八)市场环境改善工程

  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更好营造市场主体发展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持续推进市场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责任单位: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科委)

  推进信用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信用等级分类标准和评定细则,优化细化诚信市场创建活动相关制度,优化诚信市场评价办法及流程,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创建诚信经营环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商局、商务局)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市场监管,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监管执法中的融合度,提升市场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强化对消费者权益风险的预判和防损前置措施;建立专业协会和执法部门有机结合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系,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将我市打造成消费体验最好的区域中心城市。(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发改委、商务局)

  (九)人才保障提升工程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专业化服务业人才或团队,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引导我市服务业行业走向产业发展的前沿。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着眼于提高服务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每年组织2批次以上服务业企业家或管理人员赴清华、北大进行高等级培训,培养一批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等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优化人才发展空间,优先推荐引进人才领衔实施的科技项目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继续完善‘南京人才居住证’制度,为来宁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便利。

  大力鼓励人才创业。充分利用服务业创业选择面广、市场资源丰富的特点,完善资金、财税、经营等方面政策,提升孵化器利用和经营水平,优化创业环境,大力鼓励服务业专业人才和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力争每年服务业自主创业新注册企业数不低于10000家。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发改委、商务局、工商局,相关园区)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成立市“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市各有关部门、区和园区为成员单位,统筹推进我市“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建设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推进“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建设的具体工作。

  由具体的职能部门分别成立打造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文创旅游中心、区域健康医疗中心四个专项推进工作组,负责各个中心建设推进工作。工作组各项工作由相应分管副市长具体指导。四个专项推进工作组办公室分别设在市金融办、商务局、宣传部和卫计委。

  (二)制度建设

  建立联动机制。全市“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整体协调服务业名城建设工作,四个工作组专项负责四个中心建设推进,工作组工作向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小组和四个专项推进工作组建立联动机制,分级分类、衔接有序地推进名城建设。四个中心之外的产业发展由领导小组总体负责衔接推进。

  建立推进考核机制。全市“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本实施方案,按年度下达名城建设的工作要点,各工作组、相关部门、各区、相关园区负责具体工作推进落实。责任单位按季度上报实施情况,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形成季度分析报告,上报领导小组,加强监督推进。将下达的工作任务纳入市对区年度综合考核及市对部门绩效考核体系,视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相应奖惩。

  (三)资源配置

  保障土地供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服务业重点产业用地需求,按需求平衡用地供给,优先保障对提升产业功能和城市服务功能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服务业重大项目用地;鼓励各区、各开发区和功能板块探索扶持性的供地政策,总体提升服务业用地规模。

  创新金融扶持。引导推动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鼓励利用外资,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面向服务业各领域拓展业务,支持符合规划和发展导向的服务业企业通过各类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附件:1.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行动计划

  2.建设区域商贸物流中心行动计划

  3.建设区域文创旅游中心行动计划

  4.建设区域健康医疗中心行动计划

  5.建设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重点项目表

  
附件1:

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行动计划

  一、建设目标

  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占GDP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12%和20%以上,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5万亿元和3.3万亿元左右,成为承接上海、覆盖江苏、辐射皖赣、延伸全国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专业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区域金融服务中心。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发改委,人民银行南京营管部,紫金投资集团)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金融服务空间布局

  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金融资源合理分布的空间布局。

  努力将河西金融集聚区打造成为面向区域的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交易中心、财富管理中心、金融研训中心和金融信息服务中心。全面推进河西金融集聚区在金融改革创新、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金融要素市场设立、宁台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完善等方面先行先试,建成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城(区)。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发改委,河西建设管委会,建邺区政府)

  建设新街口金融商务区和江北新区金融服务区。依托新街口金融商务区的历史传承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增强区域金融营运中心功能,推动新街口金融商务区重点集聚消费金融、民生金融、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业态,延伸金融服务链条,提升整体金融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江北新区大数据征信投融资体系和跨境投融资促进中心,积极争取对台金融政策先行先试,构建江北新区金融服务区。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发改委,江北新区管委会,秦淮区政府)

  建设三大金融服务外包基地。以新城科技园为载体,重点发展金融产品创新与研发、金融人力资源外包等金融服务外包产业;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载体,重点发展金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以麒麟生态科技园为载体,重点引入金融数据处理、金融后台服务等金融配套服务。

  (完成时间:各年度;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发改委,建邺区、雨花台区、江宁区政府,相关园区)

  (二)提升金融服务的区域影响力

  加强科技金融创新和公共政策创新,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和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的科技资本高效对接的融资机制,以及一体化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国家科技金融综合示范区;推动宁台金融深度合作,在资本项目开放、外汇管理、机构准入、业务准入等领域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先行先试制度安排和政策创新;延伸保险服务产业链,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保险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渗透力和贡献度,建设国家保险创新试验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政策指导和支持,以探索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和人民币贸易结算为重点,积极试点离岸金融业务,建设区域性离岸金融试点区。

  (完成时间:各年度;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发改委,人民银行南京营管部)

  (三)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加强金融机构引进培育,积极吸引国际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种类型的外资金融机构来宁组建法人金融机构。推动紫金投资集团、南京银行、南京证券等加快发展,推进民营金融机构组建,支持民间资本申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打造本土金融的“南京板块”。重视发展各类金融配套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完备的多层次、高水平、现代化、国际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航运金融公司、房地产信托基金、财富管理公司、第三方支付与清算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发展,丰富金融业态。到2020年,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总数(个)达到30家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10家左右;新增保险机构10家左右,保费收入达到800亿元;培育一批新型金融组织,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达到80家左右,典当公司数量超过100家。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发改委,人民银行南京营管部,紫金投资集团)

  (四)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实施重点企业培育计划,推进企业挂牌上市融资,到2020年,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数量达到300左右,新增证券市场筹集资金300亿元以上,累计融资规模突破2100亿元。扶持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私募股权基金,广泛引进、聚集、培育品牌基金、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等特色基金,集聚股权投资机构超过300家。进一步完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中心,发展要素市场。积极推进“PPP”、“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模式发展,探索融资新方式。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发改委,人民银行南京营管部,紫金投资集团)

  (五)培育特色金融体系

  加强科技金融创新,推进科技金融综合示范区建设,打造“升级版”科技金融投融资体系。构建文化金融创新的“南京模式”,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打造特色文化金融体系;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和小微企业金融创新试验区,强化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完成时间:2018年;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发改委、科委、农委、文广新局、财政局,市委宣传部)

  (六)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打造一批具有商业特色、经济经值和社会效益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形成若干具有较高显示度的互联网金融示范区,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南京”的正向推动力。

  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创新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融资、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信息门户,以及大数据金融等业务模式,使互联网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规范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交易行为,落实资金第三方存管等监管政策与规定,坚决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行为,确保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

  (完成时间:2017年;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发改委,人民银行南京营管部)

  (七)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充分发挥南京经济金融发展的基础优势,加快推进宁镇扬和南京都市圈金融同城化。加强区域城市合作,制定金融合作战略规划,构建区域金融合作平台,推进区域的金融市场联动、产业整合和管理创新,推动实施金融同城化,努力实现区域统一的资金市场建设,建立“南京金融区”。

  (完成时间:2018年;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发改委,人民银行南京营管部)

  (八)加强金融开放发展

  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新布局,加快金融国际化进程,利用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开放契机,促进更多企业“走出去”发展,鼓励更多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承接国际金融产业转移,促进金融机构、金融人才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逐步实现金融法制、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深化宁台金融合作,并推广宁台金融合作的成熟模式,逐步与香港、新加坡等亚洲金融中心及欧美金融中心开展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经验。

  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主动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财富)管理投资机构、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服务外包,与上海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形成错位。主动承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争取共享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自由化、金融体制混业化、消费金融等“先行先试”试点政策,实现借势发展。借鉴上海金融发展经验,加快金融环境、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的创新发展。积极引进上海金融机构、金融人才,承接上海金融机构服务外包,提升南京金融开放与国际化水平。

  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拓展南京与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金融交流,参与长三角区域的金融市场联动、产业整合和管理创新。“十三五”期间,逐步开展金融峰会论坛、金融产品研发推广、金融风险防范及产业基金、产权交易、金融人才、金融信用评级等项目的合作。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探讨市民卡、保险等项目的合作途径,实现长三角城市群之间金融的共赢发展。

  (完成时间:各年度;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发改委、商务局,人民银行南京营管部,紫金投资集团)

  (九)加快推进金融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总投资277亿元的6个金融业重点项目建设,力争5年完成计划投资165亿元,重点加快推进河西金融城建设,5年完成投资力争超过70亿元,使其尽快成为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标志性区域。同时,有步骤、有重点地引导、推动金融监管部门和在宁金融机构入驻河西金融城,使金融城成为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和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区。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金融办,河西建设管委会,相关区政府)

  三、保障机制

  成立打造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工作组,工作组由市金融办牵头市发改委、人民银行南京营管部等单位联合组成,日常具体工作由市金融办负责。市政府分管金融副市长对工作总体指导。

  工作组负责统筹推进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建立高规格、高效能协调联动机制,按照行动计划的任务分解,及时了解序时进度,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按季度汇总分析工作推进情况,并上报全市“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领导小组下达的建设我市“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各项任务。

  
附件2:

建设区域商贸物流中心行动计划

  
一、建设目标

  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7000亿元,力争在长三角地区总量规模实现进位;物流业增加值保持8%左右增速,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每年下降0.1个百分点以上;枢纽型经济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航运物流中心功能基本具备,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改委、交通运输局、建委,市交通集团)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转型发展

  以技术创新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制订《gpk电子》,鼓励龙头企业开放融合、优势互补,支持传统商业企业发展线上业务,网络零售企业拓展线下功能,整合协同商品、平台、物流、服务、技术全方位的资源,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之路,实现“互联网+流通”的模式创新。加快网络零售企业和第三方购物平台发展,实现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和品牌的提升。

  借力南京作为国家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的有利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商贸流通集聚优势,面向海内外两个市场,协同海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对接“一带一路”、自贸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大力拓展开放发展空间。鼓励大型商贸流通龙头企业走出去,通过新建、并购、参股、增资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境外营销、支付结算和物流服务网络,向本土跨国商业企业集团发展;引导大型商贸龙头企业把国外先进的商业模式、商品品牌和管理经验引进来,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大消费品自营进口力度,提高商品供给质量,促进消费升级。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对接各类国际贸易平台,整合国际贸易资源,开展国际贸易业务,通过国际国内市场的互融互通互动,提升商贸企业双向流通的国际化水平,构建内外联动融合的流通发展新格局。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二)提升区域带动功能

  依托苏宁、三胞等大型现代化商贸企业,引导新街口区域进一步强化高端时尚元素,增强体验消费功能,提高商业发展能级,成为引领高端、时尚品牌消费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中心。加快推进德基南京世界贸易中心、新鸿基南京环球贸易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重点提升金融服务、会议展览、文化体育等服务功能,增强江东商贸区产业集聚度,加快打造和完善现代化国际性河西新城中心。 结合江北新区、南部新城等城市新兴板块的功能规划,推进与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商贸商务设施建设,重点发展购物消费、健康消费、养老消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实施“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双轮驱动,将我市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商贸商务中心。

  (完成时间:各年度;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宣传部、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民政局、旅游委、金融办、卫计委、文广新局、体育局、会展办,江北新区管委会,相关区政府,市商旅集团、体育集团)

  (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切实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支撑体系,推动电子商务模式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入电子商务经营模式,支持打造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加大电子商务载体建设和企业培育,着力推进电子商务深度应用。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千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以上,超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以上,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95%。

  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打造龙潭、空港等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积极推进“集货、集商、服务”三位一体的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模式;建设发展一批跨境电商创业创新孵化基地,提升跨境电子商务的特色和规模。跨境电子商务年度业务增速保持30%以上,力争2016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的跨境电商平台1家;2017年突破1个亿元的2家;2018年突破1个亿元的3家,其中突破5亿元的1家;2019年突破5亿元的3家,其中突破10亿元1家;2020年突破5亿元的4家,其中突破50亿元1家。

  (完成时间:各年度;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改委,相关区政府)

  (四)鼓励拓展市场网络

  积极强化我市的商贸优势地位。鼓励我市大型商贸企业参与周边城市商贸建设,鼓励品牌企业输出商业经营和管理模式,鼓励连锁企业向南京以外的区域拓展,在更大的市场空间建立经营网络,进一步提高对区域商贸发展带动力度。推动有条件的商业企业“走出去”,通过新建、并购、参股、增资等方式建立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等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支持具有知名品牌的商贸企业和“老字号”企业运用商品、商号、管理技术等优势开展连锁化经营;鼓励在生鲜食品、农副产品及各类专业市场领域开展连锁经营,培育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

  (完成时间:各年度;责任单位:市商务局、供销总社)

  (五)优化商贸空间布局

  优化商贸商务空间布局。构建层级分明、布局均衡、功能完备的市级-副市级-地区级-社区级-基层社区级五级商业中心体系。新街口、河西、南部新城、江北新市区等市级商业中心围绕提升城市国际形象,紧扣国际一线时尚品牌,打造长三角面向更大区域的国际化商贸商务服务中心。湖南路、夫子庙、东山、仙林、雄州、永阳、淳溪等商业副中心围绕特色消费及特色街区的建设,打造国内知名的特色商贸商务核心区。中央门、热河路、瑞金路、晓庄、大厂、禄口等地区级商业中心以及若干社区级商业中心,围绕区域综合服务配套,提高便利化服务水平,打造宜业宜居、便民利民的城市综合商贸中心和社区商业圈。

  引导商品批发市场向新城、新市镇集中集聚,推进商品批发市场由传统交易型向商场化、电商化、平台化方向转型,打造滨江、桥林、永宁、上坊、板桥、溧水、高淳等商品批发市场集群,增强市场区域辐射力。

  重点建设和提升夫子庙、莫愁路、太平南路、下关滨江、红花机场、1912等特色商业街区,推动商旅文融合发展。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商务局、规划局、国土局,相关区政府)

  (六)优化物流空间布局

  以龙潭、空港等重点物流园区为支撑,引导现代物流业向枢纽经济区集聚,推动建成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江海转运大港和多式复合物流中心。龙潭国际综合物流集聚区重点构建公铁水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打造长三角面向国际的综合性海港。禄口国际航空物流集聚区重点发展航空快递物流,以及与临(空)港产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物流,集中建设国家航空物流枢纽。

  江北(西坝)化工物流园衔接南京化工交易所,建成水路、铁路、公路、管道运输和网上交易相结合的现代化工物流中心。滨江物流园围绕铜井港区铁路支线及滨江钢铁物流,建成服务城市西部及马鞍山地区的多式联运中心。七坝物流园依托铁路支线,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物流、航运物流、建材物流和冷链物流,力争建成江北地区物资转运主枢纽。上坊物流园重点发展汽车物流、工业原料物流、半成品调配运输和联合仓储物流,力争建成区域性工业物流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湖熟物流园利用现有快递物流资源,着力打造华东地区快递物流业总部基地。永宁物流园重点发展铁路物流和农副产品物流,力争建成江北地区门户型货运枢纽、江北公铁联运集散中心和江北农副产品批发中心。

  尧化门物流中心依托铁路尧化门货场,大力发展公铁联运,力争建成区域重要的综合性铁路物流中心和重要的货运配载中心。永阳物流中心、淳溪物流中心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物流,努力打造面向城市南部及皖南地区的综合物流枢纽。东扬物流中心以发展汽车配载为主导,建成南京都市圈公路集配中心。雨花物流中心重点发展城市生活性物流业,努力打造城市西部物流中心。永宁物流园依托铁路永宁编组站,发展区域性物流、货代、配送等服务,力争建成城市跨区域物流配送中心。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商务局、交通运输局、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相关区政府)

  (七)打造长江航运物流中心

  推进疏港公路、疏港铁路、内河航道的建设,在龙潭、西坝、铜井、七坝构建公铁水(管)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枢纽体系,打造便捷的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以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建设及船舶大型化发展为契机,加快建设龙潭、西坝两大核心港区,开工建设七坝港区,打造国际性、多功能、综合型江海转运主枢纽港;以龙潭、西坝、滨江、七坝等临港物流园区、物流配送和分拨中心为依托,第三方物流公司为主体,建设专业物资交易和集散基地,促进专业物流与专业产品交易市场一体化发展,打造完善的交易集散分销配送体系;结合下关滨江商务区开发,推进形成长江流域重要的口岸服务、航运总部经济、航运物流综合服务、航运物流交易和航运人才交流等五大中心,建设南京航运交易中心,打造高效的航运服务支撑体系。积极开辟近洋国际航线和台湾航线,大力培育航运物流企业,打造国际航运服务品牌和国际特色物流。拓展长江内支线中转服务,加强与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市港口的合作,拓展长江支线中转服务,打造长江集装箱集并分拨中心。以航运物流产业为支撑,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新的产业运作模式,促进港口、物流、园区、产业、城市“五位一体”发展。按照长江航运物流带,龙潭国际综合物流集聚区、下关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以及西坝、七坝、滨江枢纽节点“一带两区三节点”的总体布局,打造长江航运物流中心。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发改委、商务局,相关区政府,相关园区,市交通集团、南京港集团)

  (八)推进物流业转型升级

  以市场为主导,着力发展大宗货类交易市场、物流金融市场、物流中介服务市场等,建立多功能专业市场体系,并结合我市产业基础,积极发展相关专业物流及冷链等特色物流。依托中邮航空物流速递中心等大型骨干项目,推动快递物流加快发展,打造区域快递物流集散中心。鼓励物流企业延伸产业链,拓展增值物流供应链服务,向现代物流服务供应商转型。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途径,加快培育和组建跨区域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完善物流服务标准,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智慧物流,推动实施供应链管理等更优化的模式,提升物流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商务局、交通运输局、发改委)

  (九)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加快开展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推进江北新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探索完善服务贸易体制机制;不断扩大服务业双向开放力度,探索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扩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规模;着力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探索优化服务贸易政策体系;加快打造服务贸易特色集聚区,完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平台载体。江北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新区对外贸易比重年均提高2%左右。

  (完成时间:2017年;责任单位:江北新区管委会,市商务局,相关单位)

  (十)着力提升口岸效率

  完善和增强口岸功能,提供完备、高效、优质的口岸服务。集约化利用口岸资源并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南京电子口岸、“三互”和大通关建设,参与长三角区域“单一窗口”建设,参加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动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平稳开行更多国际班机、班轮和班列。

  (完成时间:2017年;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十一)推进完善城市配送

  推进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工作,合理规划和建设各级物流基地及城市共同配送网络节点,优化物流组织配送方式,推进现代物流技术应用,构建高效、绿色、便捷的三级城市共同配送物流服务网络,形成“枢纽引领、环城集配、终端便利”的城市共同配送空间格局。引导“智能公共快递柜”进高校社区等公共场所,鼓励快递物流企业与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合作,设立快递自寄自提点,有效解决快递“最后100米”配送难题。

  (完成时间:2016年;责任单位:市商务局、交通运输局、发改委、城管局、公安交管局、邮政管理局)

  (十二)加快推进商贸物流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华侨城、蜂巢城市、长江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菜鸟物流等总投资2160亿元,单体投资10亿元以上的48个重大项目建设,力争5年完成计划投资1818亿元。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相关区,相关园区)

  三、保障措施

  成立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工作组,工作组由市商务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发改委、建委、规划局、国土局等单位联合组成,市商务局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市政府分管商贸、物流副市长对工作总体指导。

  工作组负责统筹推进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按照行动计划的任务分解,及时了解序时进度,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按季度汇总分析工作推进情况,并上报全市“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领导小组下达的建设我市“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各项任务。

  
附件3:

建设区域文创旅游中心行动计划

  一、建设目标

  到2020年,全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16%以上,总营收超过1500亿元。实现旅游产品和产业体系的全方位升级,全市年度接待境内外游客力争达到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度增长11%以上,力争达到2900亿元,实现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5%以上。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资办,市旅游委、市发改委、文广新局,市文化集团、商旅集团)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规划引领

  制定《gpk电子》,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按照产业集聚、空间集约、功能集中的原则明确,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

  (完成时间:2016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资办,发改委、文广新局、规划局)

  制定《gpk电子》,坚持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水利建设、交通、林业等相关规划的有机衔接,系统整合城市休闲旅游资源,整体谋划推进南京市全域旅游发展。

  (完成时间:2016年;责任单位:市旅游委、规划局)

  (二)加快推进12个文化创意功能区建设

  对于秦淮老城南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区、长江路文化休闲体验功能区、环南艺创意文化产业功能区、建邺河西影音游戏广告功能区等具备相应产业集聚的功能区,用3年左右时间,重点推动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充实产业内容,强化片区之间的功能关联;5年左右时间,形成区域性文化氛围和地标性文化特质,整体提升功能区的市场影响力。

  对于数字出版传媒产业功能区、紫金山—玄武湖文化休闲功能区等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功能区,重点围绕产业主导功能,完善管理机制,推进优化重整,力促主导产业快速成长,用3年左右的时间,主导产业占比达到60%以上;5年左右时间,主导产业占比达到80%左右。但按照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尚不明显,业态门类尚不清晰,

  对于仙林数字文化和创意产业功能区、滨江演艺会展体育融合功能区、文化科技和网络互联功能区等已基本完成建设的新建功能区,重点推进按功能定位招商,推动主导产业加快成长,用3年左右的时间,功能区整体进入稳定产出阶段,5年左右时间,基本达到规划的产业规模。

  对于佛教文化体验功能区、文化主题公园功能区、文化艺术品交易功能区等已形成基本框架,尚有较大建设任务的功能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和骨干项目加快建设,用3年左右的时间,骨干支撑项目基本建设完成,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资办,市文广新局、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各主体单位)

  (三)加快推进18个旅游集聚区建设

  建设紫金山—玄武湖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滨江都市休闲旅游带、明城墙—明外郭文化休闲旅游带,夫子庙—秦淮河—老城南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含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长江路文化休闲旅游街区、鼓楼民国风情休闲旅游街区、新街口—鼓楼时尚休闲旅游街区(含湖南路时尚休闲街区)、高淳老街传统文化休闲旅游街区(含薛城遗址、漆桥老街)、汤山—银杏湖休闲旅游度假区、牛首山文化休旅游度假区、桠溪—游子山—固城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天生桥—胭脂河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老山—汤泉养生休闲旅游度假区、金牛湖—冶山—平山休闲旅游度假区、竹镇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河西商务会展—青奥风采休闲旅游区(含生态科技岛)、方山—杨柳湖休闲旅游度假区。

  2016年各旅游集聚区达到“一套规划、一个管理机构、一个发展定位、一个重点项目库、一个游客中心、一套综合服务体系、一套旅游标识系统、一支运营管理团队、一套统计制度、一系列宣传推广举措”即“十个一”规范化建设标准。2020年18个集聚区旅游收入在201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旅游委、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各主体单位)

  (四)推动文化创意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以文化软件设计、工业设计、工艺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为重点的创意设计服务业,力争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以游戏产业、数字多媒体影视产业和原创动漫制作、应用及衍生品开发为重点的数字影音娱乐业,力争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以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新闻出版业、新媒体产业和广告会展业为重点的新兴网络传媒业,争取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资办,市文广新局,市文化集团)

  (五)加快推进品牌建设

  重点引进和培育20家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创意设计企业,新增6-8家设计企业进入省服务业品牌产品目录,打造“南京设计”品牌;打造文化创意展会品牌,到2017年,形成2-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会展活动品牌。适时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实验区”,打造3-5部国内知名的旅游演艺作品,打造2-3个资产规模超过百亿、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国有文化龙头企业,争取一批企业进入国家和省“文化企业30强”,1-2家企业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

  (完成时间:2017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资办,市文广新局、旅游委、质监局,市文化集团、商旅集团)

  大力推进景区、乡村旅游、新业态、旅游节庆、旅游商品、旅游企业、本土餐饮品牌培育,全市力争新创建国家4A级景区6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省级水利风景区3家、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2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8家、省自驾游基地2家。将金陵饭店、途牛旅游网等企业打造为全国旅游行业领军企业。力争新增国际知名品牌酒店5个,通过《gpk电子》的星级旅行社比例达60%以上。新改建一批特色风貌的文化主题酒店,加快“夜泊秦淮”向“夜宿秦淮”转变。完成“南京礼道”、“城市游礼”等旅游商品专属品牌培育,推出一批特色旅游商品专卖店,发展2家以上旅游商品孵化基地。

  (完成时间:2017年;责任单位:市旅游委、质监局,市文化集团、商旅集团)

  (六)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以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合作为重要支撑,打造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创建“国家文化金融示范区”,大力推进文化和体育融合、文化和商贸融合、文化和制造融合、文化和农业融合、文化和人居环境融合,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发展空间。

  实施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医药、旅游+体育、旅游+会展、旅游+互联网、旅游+生态融合发展工程,每项融合工程争取形成固定的旅游线路,或每年举办若干特定的旅游活动,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构建多样化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形成旅游及相关产业全域联动大格局。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委、文广新局,市文化集团、商旅集团)

  推进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塑造先进制造业新优势,到2017年,助推培育一批千亿级重点产业和百亿级品牌企业;打造工业设计高地,到2017年,新增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1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加快文化软件服务业发展,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和创意提升;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在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装饰设计领域方案设计和竞选中,注重倡导绿色设计,融入南京元素,到2017年,1-2家企业进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百强企业;加快广告产业发展,到2017年,培育3-5家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广告创意策划、设计制作和传播发布类领军企业。

  (完成时间:2017年;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城建委、市工商局)

  (七)加快建设文化创意公共平台

  依托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发挥文化银行、文化小贷、文化基金等专业金融工具组合效应,探索综合服务平台化,打通金融服务全流程。建设“文客网”等基于互联网的文化消费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依托先期建成的南京数字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南京创意设计中心等核心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要素,完善服务功能,线上线下联动,建设“创意南京”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推动政府职能转型、促进各项政策落地、服务广大文化企业的新路子,整体打造在全国具有示范性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鼓励依托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成立创意设计协(学、商)会、中介机构、产业联盟等专业服务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制订标准、依法维权等职能。到2017年,新增创意设计产业专业服务机构5-8家。打造示范文创“众创空间”,到2017年,建成10家市级以上创意设计“众创空间”,服务小微文化企业1000家以上。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资办,市科委、市金融办、市文广新局)

  (八)推进智慧旅游发展

  建成南京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打造1—2家全域化智慧旅游城区;扶持郊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建成2个以上郊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5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以及新建的重点旅游景区全部达到智慧景区标准。向社会发布南京智慧旅游大数据,升级和完善‘智慧旅游手机客户端’,为外地来宁游客提供南京旅游免费公益短信服务。

  (完成时间:2017年;责任部门:市旅游委、发改委,市商旅集团)

  (九)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提升我市入境旅游口岸功能,设立并完善进境口岸免税店。优化旅游交通体系,合理设置分级集散中心,构建南京旅游集散体系;建成“南京环城巴士游”项目,串点成线,开通至市区、郊区重点旅游区的旅游观光巴士;实现非节假日乡村旅游直通车常态化运营;完成全市重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增设工作,完成4A级以上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和新建重点旅游景区停车场、换乘中心和慢行系统等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旅游厕所建设专项行动,全市新建、改建旅游厕所500座以上。全市重点旅游集聚区、各区重点游览场所的导览系统、无障碍设施、停车场等设施达到国家标准。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部门:市旅游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

  (十)强化城市文创旅游形象推广

  整合城市宣传资源,实施区域联动,加大政府营销力度,针对主要和潜在的目标市场,将文创、旅游产品营销与城市形象推广有机整合。加强与网络媒体、旅游和创意电商平台的合作,利用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技术手段,提高城市品牌宣传推广效果。举办南京创意设计周、‘创意南京justme节’、中国.南京秦淮灯会、南京国际梅花节和南京度假休闲及房车展览会等活动,每年组织专题旅游促销活动10次以上,外联旅行商和媒体100家以上,建立境外营销代理制,在境外重点市场设立南京旅游形象推广中心。

  (完成时间:各年度;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委、文广新局,市文化集团、商旅集团)

  (十一)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明确南京市旅游产业指导委员会市场治理专业委员会各部门职责分工和责任清单。完善统一受理、综合协调、信息共享、动态公示的常态化旅游联合质监执法机制。统一市、区两级旅游投诉电话。实施景区、度假区创建和复核中的旅游安全“一票否决制”。景区节假日舒适度发布制度推广至4A级以上重点景区和新建景区。

  (完成时间:2017年;责任部门:市旅游委)

  (十二)推动文创旅游国际合作

  定期举办世界知名创意城市“南京周”、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南京青年文化周、南京森林音乐节等国际知名节庆展会。加快引进国际资本、国际文化项目和国际化文化创意人才,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对外文化贸易,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规模,推动南京龙头文化创意企业加大对外投资,搭建产品服务贸易中介平台,举办投资贸易推介活动。大力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扶持一批文化出口品牌产品和服务,培育8—10家文化企业进入国家和省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出口重点企业项目目录。强化城市品牌和旅游品牌的营销力度,对不同的入境旅游目标市场,实施针对性的市场营销计划;常态化组团参加CIBTM、EIBTM等重点会奖活动,引导旅游企业参与国内外专业展会,提升我市会奖旅游影响力。

  (完成时间:各年度;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资办,市旅游委、文广新局、商务局、会展办,市文化集团、商旅集团)

  (十三)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按照工程化、项目化方法,继续滚动推进“策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落地一批、产出一批、做优一批”等“七个一批”项目建设。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全市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到2017年,“七个一批”项目中创意设计类项目累计不少于100个,其中“竣工一批”和“产出一批”项目不少于50个,完成投资额不少于500亿元。加快推进经开区综合文化旅游项目、南京世茂梦工场、栖霞山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华侨城欢乐滨江等总投资2080亿元的27个文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力争5年完成计划投资1139亿元。

  (完成时间:各年度;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资办,市旅游委、文广新局、发改委,相关区,相关园区)

  三、保障措施

  成立打造区域文创旅游中心工作组,工作组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资办牵头市文广新局、旅游委等单位联合组成,日常具体工作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资办负责,市政府分管文化、旅游副市长对工作总体指导。

  工作组负责统筹推进区域文创旅游中心建设,按照行动计划的任务分解,及时了解序时进度,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按季度汇总分析工作推进情况,并上报全市“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领导小组下达的建设我市“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各项任务。

  
附件4:

建设区域健康医疗中心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坚持民生为先、健康为重,统筹城乡、区域健康服务和生命科技资源协调配置,协调健康服务和生命科技互动发展,构建现代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健康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市健康服务业总量超过1500亿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完成时间:2020年;牵头单位:市卫计委、发改委、经信委、民政局、体育局)

  二、主要任务

  (一)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家庭保健、母婴照料等健康服务,基本实现健康服务由医疗保健为主向健康管理为主的转变。积极促进全民体育健身发展,开展各类群体性体育活动,各类学校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学校体育场所在非教学时间对全社会开放。

  (完成时间:各年度;责任单位:市卫计委、体育局、教育局)

  统筹和整合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实现“医养一体化”服务,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0%,居家呼叫服务和应急救援服务信息网络覆盖率100%,社区40%以上办公服务用房用于养老服务,其中由社会力量独立运作的达90%,每千名老人床位数达到50张;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率达到95%,全市养老服务提供6万个以上就业岗位。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卫计委、商务局、人社局、体育局)

  (二)推进生命科技发展

  推动健康服务业与生命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共进,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国内外联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快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建设,高规格建设生命科技、生物医药、健康服务研发载体,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推进“生命科学企业总部基地”、“健康产业中心”、“现代中药研发和产业化中心”。推进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转化研究基地、南京中医药大学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加快南京生命科技创新园(江宁区)建设,重点发展大分子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试剂、生物服务外包、生物信息、生物环保,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物流为一体的生命科技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中国药科大学与江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共建大学科技园,加快推进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和药学数字检索平台建设。以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研制为重点,打造20个新药创新平台,实施“百药创新工程”。到2020年,新增研发企业500家、一类新药获得临床批件20件、产业发明专利授权500件,生命科技产业新产品产值占本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卫计委、发改委)

  (三)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

  积极培育以省属、市属体育中心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区,以区级体育中心为重点的体育服务业示范园区和以街道、社区、乡镇健身俱乐部为基础的大众体育服务网络。形成2—3个国内一流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区。

  鼓励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对外输出管理,实现本地区、跨地区体育健身场馆连锁经营和“体育一卡通”服务。

  鼓励国资、外资、民资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体育健身服务业,参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开发新兴时尚健身项目,拓展体育健身市场。

  (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体育集团)

  (四)优化医疗资源布局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按照“走出城门、跨过长江”的发展导向,引导优质基本医疗资源向城市新区和资源薄弱区集聚。玄武区、秦淮区、鼓楼区严格控制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老城区内严禁新建扩建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其他各区积极完善基本医疗资源布局,优化配置新城新区基本医疗资源。完善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配套服务设施,提升运行、服务质量;加快推进南京健康谷、江苏仙林生命科技创新园、南部新城医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5年完成195亿元计划投资。加快实施进度,南部新城医疗中心(市中医院新院区)、浦口新城医疗中心(南京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分院)一期、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河西分院、市民健康教育展示体验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溧水区中医院新院区、高淳区人民医院三期。建设浦口区精神病康复中心。采取“院府合作”、“校府合作”、医联体等形式,统筹全市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健全城乡医疗服务网络。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江北新区管委会,相关区政府)

  (五)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对公立医疗机构严格控制,对民营和外资医疗机构积极鼓励发展;大力发展“精神、儿童、妇幼、护理、康复”等专科医疗机构,建立三级康复体系。完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开展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鼓励设立全科医生特岗,不断增加全市医疗床位和医务人员供给。到2020年全市常住居民每千人口拥有病床6.5张,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85人,拥有注册护士5人。严格控制三级医院床位规模超功能定位扩张,对基层医疗机构在床位、医护人员配置方面给予支持。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发改委)

  (六)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智慧医疗”,探索创新智慧医疗合作、服务、运行模式,改进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建设市卫生信息平台和人口信息库、电子病历资源数据库、健康档案资源数据库、医学专业知识库,推进居民健康卡与市民卡的深度融合,加快远程医疗、移动医疗、预约挂号、健康管理、智能社区卫生服务等项目建设,实现卫生与医保、药监、计生、公安、民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交换,建立跨系统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市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优质、连续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到2020年,医疗智能化服务覆盖率达95%以上,力争区卫生信息平台100%达到省三级以上,60%以上的区平台及三级医院信息系统互连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达到四级,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80%以上三级医院达五级、70%以上二级医院达四级。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发改委)

  (七)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引进优质医疗资源,统筹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加强临床医学中心(创新平台)、重点学科、医学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重点医学人才建设。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特色专科、特色医院,建成10个具备国内领先技术水平、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临床医学中心,打造肝脏、心血管、骨科、肿瘤等专业领域南京品牌。深入实施医药卫生领域人才战略,吸引并留住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来宁服务。力争新培养1—2名院士,引进5—10名以上国际高端、行业领军的学科人才,培养和引进50名以上具有创新思维、带动本学科发展、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卫计委、人社局)

  (八)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积极发展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探索建立三级中医院国家、省级重点专科对口支援二级中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积极推进多专业一体化综合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多种技术和手段的综合治疗服务,方便患者就医。二级以上中医院设置治未病(预防保健)科,提供融合健康体检、养生指导、预防保健综合服务。改善中医医院就医环境和设备条件,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医药房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服务能力,到2020年,10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涉农区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2-3个区中医院达到三级中医院建设标准;2-3个区级中医院重点专科进入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完成时间:2020年;牵头单位:市卫计委,各区政府)

  (九)深化体制改革

  健全完善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运行机制,实现医院管理模式由传统事业型向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转变。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完善财政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强化运行管理职能和责任。各级财政严格落实医改政策,健全完善卫生投入保障机制,为区域医疗健康中心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重要支撑。

  (完成时间:各年度;责任单位:市卫计委)

  (十)加强健康医疗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立与国际高水平医疗机构的合作机制,引进国外战略合作伙伴,促进外资医疗机构在我市落户,重点发展国际医院、国际诊所、国际医疗会诊平台、国际医疗旅游等。加快国际医疗认证,为在宁外籍人士和国内居民提供国际水平医疗服务。参与各类国际医学交流,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国际合作水平。

  (完成时间:各年度;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发改委、商务局)

  建设南京国际健康服务社区。依托国际、国内一流医疗资源,规划布局江北新区国际健康服务社区。积极打造以“医养护”为特色的健康全产业链以及医养护一体化配套均衡的宜居、宜养社区,力争建成立足南京都市圈、辐射中西部、服务境内外的高端健康服务中心。

  (完成时间:各年度;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发改委、商务局、规划局、国土局,江北新区管委会)

  (十一)加快健康医疗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苏豪健康养老产业园、南京健康谷、南部新城医疗中心等总投资482亿元的15个健康医疗重点项目建设,力争5年完成323亿元计划投资。

  (完成时间:2020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卫计委,江北新区管委会,相关区政府)

  三、保障措施

  成立打造区域健康医疗中心工作组,工作组由市卫计委牵头市发改委、民政局、商务局、体育局等单位联合组成,日常具体工作由市卫计委负责。市政府分管卫计工作副市长对工作总体指导。

  工作组负责统筹推进区域健康医疗中心建设,按照行动计划的任务分解,及时了解序时进度,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按季度汇总分析工作推进情况,并上报全市“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领导小组下达的建设我市“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各项任务。



版权所有:gpk电子 苏ICP备2021022266号-1